对于学生来说,“ 就业”是 “高考”后最重要的主题。很多人在大一、大二甚至报志愿前就已经规划着以后的职业情况,做哪行?怎样个发展路径?还有就是在哪里工作?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薪资待遇及发展机会大于二三线城市,这是无需置疑的,但是同时需要支付相当高的生活成本;而二三线城市虽然薪资待遇相对没北上广那么高,但是慢节奏,安逸的生活较为舒适。当然,这些都不是绝对的,但是无论怎样,选择一个城市等于选择一种生活方式,也会影响一个人之后的一生。那么最近的毕业生是如何选择的呢?看看网上调查及舆论如何说:
新闻1:近六成毕业生就业避“北上广” 理科生倾向国外
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、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当天联合在上海发布的《2014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》显示,受访大学生中,选择在二线城市发展的比例最高,为57.2%,其次是北上广,占比29.5%,选择三线城市的比例为9.4%,选择国外、港澳台、乡镇和四线城市的比例分别为6.6%、3.1%、1.6%和1.5%。
新闻2:大学生就业“北上广”命题不必总回锅
因近六成人没有在北上广就业的倾向,于是“逃离北上广”结论成立,并有某种“狼来了”的意味。如此场景并不陌生,与逃离相对应的自然是返回——当彼时逃离被热炒时,此时又可能出现大面积返回,北上广似乎成了国人心头的一个结,在“逃离”与“逃回”之间让人纠结不已。同时,这个命题又被附加了其他符号意义,比如底层向上,比如公平赋权,比如地域差距,比如身份歧视。
小编视角
面对寸土寸金,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北上广,是去是留,貌似是个老生常谈但却一直存在的命题。对于初离高校的学生来说,或期待,亦或迷茫的深陷其中,于是便有了北上广一茬接一茬的学生就业潮,其中不乏找到一分理想工作,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幸运儿,当然也有迟迟找不到工作带着遗憾着回老家或继续寻找着的失落人。同时留在二线城市的毕业生看似惬意但是很多又略有不甘。北上广,奋斗还是逃离?
这个问题,小编也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答案,但是那些大数据道出了高校毕业生的选择:很大比率想要去北上广等地奋斗打拼,希望寻找一个更大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;同时更多的人选择进入二三线城市,当然这与二三线城市为了自身开发通过政策吸引着人才的加入有关。北上广,留下的,是为了追逐精彩;离开的也是为了找个合适的机会去发展。
其实就业的起点在哪里,也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。一份合适的职业规划,不但要根据自身特点,更要考虑家庭、机遇等环境因素,辩证做出判断,自己的未来做什么,如何做和在哪做。数据和比率只能综合反映社会问题,但是具体到每个人,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寻找自身的精彩。